通常,人们都害怕死亡也忌讳谈论死亡。死,是不吉利的,是充满恐惧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人生百年,谁能不死?人,既然难免一死,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选择自已或至亲好友的葬礼方式,就成为人们无法避开的问题。
殡礼和葬礼(殡葬) 是以公开的方式让朋友与亲属对逝者表达无限的尊敬和深痛的感念,借以追思故人并慰籍家属。殡葬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生者抚慰沉痛的心情,慰寄伤痛的心灵,接受现实,告别过去并得以继续生活下去的一种传统的安抚过程。
殡葬于新加坡来说又有独特的要求。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共同生存的社会,我们需要尊重各种族的文化习俗以及种族之间的互相影响。另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价值观也正日趋发生着变化。人们已逐步意识到人口老化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应用面积有限等问题。再者,新加坡政府也正关注着环境的承载力,环境的持续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这些社会基本框架结构等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对殡葬方式的选择。殡葬既要节约土地、经济简便而又要庄重。于此,这也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对殡葬问题进行重新规划和探讨。
目前,人们对环保意识逐步加强。人们日益觉悟到自己需要对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负责,勇于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这一观念促进了世界绿色生态运动的蓬勃开展。人类不仅要为我们这一代打算,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绿色环保墓地——绿葬,在某方面担当起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
新加坡的殡葬方式包括:(a)土葬;(b) 火葬——骨灰放于骨灰瓮中并存放在骨灰塔内,或将骨灰葬于大海(海葬)。火化程序是运用了一些技术处理以加速尸体的分解。这些程序已经被社会接受。
新加坡土地通常会优先规划用于房屋、社会基础设施、 公共场地和基本的公共设施工程建设等。划分作为墓地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出现了联合早报2017年7月18日所报道的《越来越小的蔡厝港坟场》的问题。这不仅凸显了新加坡人口老化问题的严峻性,也揭示了墓地需求将日益增长的必然性。鉴于此,为确保墓地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环保生态墓地。绿葬将成为一种极具有竞争性的选择。
绿葬是1993年在英国发起,近年来已席卷全球。不同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及欧州一些国家对绿葬的定义稍有不同的。
新加坡绿葬定义为火化后,将逝者骨灰研磨成粉直接植存入土中或置入可降解的骨灰盒然后葬入土中。因此绿葬具备节省用地、环保和美化环境等多重意义。